当我用ChatGPT来完成老师的作业……
Do you think technology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human nature?
科技改变生活,但无法改变人性
科技的进步让人变得冷漠?
I don't know
how
当然不是ChatGPT写的
尊重原创
偶然一天在群内看到分享的链接,本来只是打算扫一眼,但眼神却被一行话黏住—— “这属于人性的退步,不能怪科技的进步“。
人性?科技?退步?进步?
我又从头仔仔细细读了一遍这些文字,良久之后,才勉强拉回翻飞的思绪。
——是的,这些行为是人性的退步,不要怪罪于科技的进步。
Vol.01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之前热议的仿真机器人、AR技术,到现在爆火的chatGPT和AI绘画, 都让人深受震撼,让人忍不住思考未来的情景:
一回到家,有机器人来取下手提包,递上拖鞋;
坐在沙发上,说一声要看什么节目,电脑能自行启动开始播放,机器人可以给你端茶倒水洗衣服;
自己在看书、学习的时候,有遇到不懂的地方,随口问一下插入了chatGPT技术的机器人,它就可以投屏告诉你自己所搜到的内容;
需要人聊天了,有什么不想告诉别人的话,就可以和机器人说,只要程序不错乱,它就是自己的回忆储存器……
方便、快捷、高效,这也许就是未来生活的一个剪影,科技这个强大的助推力,发展到某一天,就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
不过,一些伦理和权益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但在此我不想深入探讨这些技术背后的是非。
那让我思绪翩跹的是什么呢?
是“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老生常谈?
是科技取代一些岗位后人们引发的热议?
也许连我自己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从宏观来看,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并且在多年以后,它取代更多的职位已是必然趋势。
但当我看到那些因为不熟悉手机扫码点单的老人们颤颤巍巍拿出现金, 可店员却忙得顾不上他们、顾客也没有一人上前帮助他们的时候;
当我看到在国家规定不允许拒收现金之前,一位老人跪在医院缴费处祈求工作人员收下现金的新闻时;
当我看到因为不熟悉手机操作只能在街头求助于路人的老人时;
当我看到“第一次坐高铁”的视频在b站上面爆火, 下面有人分享自己面对高铁手足无措的情形的时候……
我在想,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使这些人落伍了吗?
可是……让他们对科技手足无措的元凶,真的是科技发展本身吗?
也有些人说,在他们那个智能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人和睦而温暖,人与人之间虽有不理解的地方,但也是通过书信或者面对面解决,以前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不像现在,虽然远隔千里,但是一个视频电话、微信就能解决,这种高效和科技的发展让人心变得冷漠,让人和人之间徒添距离感,即使在同一个餐桌上,人们也习惯用手机去交流。
可是……让人与人之间更有距离感的,真的是科技发展本身吗?
Vol.02
小红书下面还有一条评论,大致意思是,扫码点单对于听障人士而言,是十分便捷的方法,因为不用与人交流,用手机下单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于一些盲人而言,现在的电子书自动朗读模式能辅助他们阅读,给他们带来许多便捷;对于一些对人群有心理障碍的人而言,网络仿佛给了他们一方容身之地,使他们不用面对面与许多人接触就能沟通交流……
对于他们来说,科技反而是避风港,是便利趁手的工具,是上战场时士兵手里的利剑。
但为什么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科技又仿佛是给白雪公主的苹果,是读不懂、摸不透的存在,是不知道该找谁询问的陌生领域?
可无论如何,科技是客观的,技术的发展同样也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就像海平面下深掩的冰川,任人发现,任人挖掘,但是它自始至终一直矗立在那里,不偏不倚。
它是中立的,是没有感情色彩的,只是使用科技的人强加上了不属于它的情感与立场。
所以, 科技能改变生活,但是科技不改变人性。
当然这里的人性并非指的是所有人,它只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一个从古到今的横向比较。
科技发展到如今,有人会对“何不食肉糜”这种傲慢思想进行反省,而有人却躺在科技带来的便捷上、自身经济条件的优越上、各种信息差上,充满优越感且不自知地说出“为什么会有人不会坐高铁”“我觉得必胜客就是日常休闲去吃的地方”。
我无法否认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差距,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所以科技是许多人跨越局限的工具。科技的发展让更多人能开阔眼界,见识到之前所不能触碰到的信息,这就是科技的魅力——虽然这也是它的残酷之处,毕竟看见的越多,越容易迷失自己,也越容易怀疑自己。
但“我宁可痛苦,也不要麻木”,如果为了避免获得更多信息之后的迷茫而拒绝使用科技,那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式的愚昧麻木。 你看与不看,科技依旧在发展,贫富差距依旧存在,无知的快乐与清醒的痛苦,二者总要选其一吞下。
罗翔老师曾说过:“一个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他不是蠢,他只是不太理解什么叫交通规则;一个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和稻子,你也不能说他蠢,他只是不太理解。”
面对那些我们也许很少接触到的弱势群体——请允许我暂且找一个词来形容他们,他们在社会定义上是弱势群体,但绝非心灵上的——我们是否应该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扪心自问, 我们是否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是否高傲自大地认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像自己这样的客观条件?我们又是否在他们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袖手旁观?
“每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要记起,世上之人并非总有你拥有的条件。”
Vol.03
我的一位朋友的家长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朋友的母亲在笔记中写到, “作为送教上门的教师,我们的工作平凡而艰辛,从学校到特殊儿童的家。一路上,留下了我们汗水与艰辛。然而,我们为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的耕耘与收获并存,我们的付出换来了残疾儿童的点滴进步。同时,我们的送教也与家长取得了互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我们正努力地把温暖的‘阳光’送进这些孩子的心坎里,让他们体验到被人关怀的温暖。所以送教虽苦,我们却很乐意。”
我总会被这种不利己的奉献精神所打动。有许多这样的人,不论是被大家所熟知的黄文秀、张桂梅女士,或者是不被大家所知道的每年向贫困山区匿名捐款的人,在他们的身上,我能感受如春天般的温暖,阳光般的灿烂。
他们怀揣赤子之心,有着坚强的意志与恒心,他们的一举一动正好阐释了罗兰的话:“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也是这些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人,让我再一次确定: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会改变生活,但是从不改变人性,改变人性的只有人自己。
这些事迹也使得我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举一动。我并不是从未接触过弱势群体,但我很少主动关注并帮助他们。
我小学的时候,小区里面有一位爷爷是盲人,他每次走路都会拿着导盲仗,他走路其实很少需要别人帮忙,导盲杖也许是陪伴他最久的家人。他就算上车的时候花的时间久了点,司机也不会指责他,遇到特殊情况可能也有人帮助他, 不过我长大之后很少再看到他了。
原来住的是老小区,里面住着一位用拖车捡垃圾维持生活的女人,我小学时她的头发还是黑的,我初中了她头发全白了,我高中早出晚归就很少再碰到她了。 她现在在哪,过着怎样的生活,她家里人会照顾她吗?对于这些,我一概不知,我只知道她视力不太好,要不然也不会习惯歪着头半眯着眼睛看人。
还有一位老人是环卫工人,在这个小区管公共厕所的,他好像有点痴呆,我也没看到过他的家人来照顾他。他总是穿着清洁工的橙色服装,一个人坐在凳子上,嘴里不知道在嘟囔着什么, 但是他每次看到我的时候,无一例外都对我露出微笑。可是我却很少回报他微笑,我眼神总是在躲闪,逃避那些我不想深思的东西:关于衰老,关于他的特殊。
时隔多年回想起这些事,难免唏嘘。
我上几个星期看了一部纪录电影《城市梦》,里面的主角一家是特困户,有老有小,奶奶患有癌症,爸爸右手被机器割断。他们和城管“斗智斗勇”,从河南乡村里来到武汉扎根…… 这一切的努力,其实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一步一步钉到城市里,为了给后代更好的教育、生活条件,他们两代人为了这些也许别人一出生就有的东西而一直奋斗着。
这个时候我才思考对于这些人——这些社会定义中的弱势群体,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可以为自己的群体来发声?
我想,每个人对这些疑问都有自己的答案。
同时,虽然我无法要求别人做什么,但是我深切地希望所有人在自己的生活中, 不要再去刻意漠视他们,也不要再去刻意放大他们的不同,而是能做到真正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拥有明辨真伪的能力,对他们抱有纯粹的善意。
我坚信,科技的发展,开阔人的视野,带给人的便利,是为了让人看清自己的渺小,永远谦卑保持赤诚,而不是让人变得偏激,封闭自己的内心,各扫门前雪。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人能行动起来,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给予需要的人温暖,向他人伸出援手。
一个人的力量如同天上的一颗星星
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但是一群人的力量却是群星闪耀
能在深蓝色的天空上淌出一条璀璨的星河
编辑 / 玄航
校审 / 墨亭
梅有征集
时节如流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
是和生活了四年的校园
相处了四年的老师同学说告别的时候了
在这四年里
亦或是毕业期间
一定有留下让你印象深刻的照片吧
它们又有什么故事呢?